回忆 校友会 新闻 镕琢情深 人物 回忆 捐赠 校友通讯 回忆母校 :那是永远的师恩 发布:校友天地 来源:校友会 日期:2024-12-10 人气:分享到: 如果有人问起,我的一生中,迄今为止,什么时段最难忘,最快乐?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在母校师大附中度过的九年。 我们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在师大附中度过了初中三年(60—63),高中三年(63—66),文革三年(66—69),整整九年的光阴似箭里,我们从不谙世事的小屁孩来到了桃李芬芳的年华。 离校后,我们又经历了上山下乡,返城就业,有些人纵横职场,左右逢源;有些人自谋生路,历尽沧桑;有些人漂洋过海,远走异国他乡……总之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应有尽有。 而醇香甘甜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依然是母校师大附中的九年青葱岁月。 (一) 恢复高考后,我考入长沙大学。上体育课时,检查跳马,单双杠,前后滚翻,走姿坐姿站姿各项要领,我那时年近三十,可做起这些动作来比其他学弟学妹都出彩,体育老师不禁问我:你是哪个中学毕业的? 答曰:师大附中。 又问:体育老师是……? 复答曰:王健纯 。 对方听罢连连说,怪不得,怪不得,有其师必有其弟子。 王健纯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功力会穿越时空,多年之后,在她的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几年前,在王老师80寿诞宴会上,我和她一道回忆这段快乐往事,感恩她当年严格的童子功训练,让我受益终生。 现在我也年近80,可仍腰不弯背不驼,还参加了学校老年模特队,舞蹈队,有人问及秘诀何在,我骄傲地回答,不过是因为当年在师大附中上体育课养成的好习惯。 (二) 提起数学老师,印象最深的当数王海云了,大家都称他王海嗲。 这位海嗲擅长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能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定律、公式讲得形象生动。有一次王老师讲平行线,为了强调其不相交特性,他先在黒板上画两条直線,然后捋起袖子,两手牵引着该两条虚拟的延长线,告知下面听课的大伙儿:即使穿过墙壁,跨过走廊,越过操场,无限延伸下去都不会相交。现在回想起来内容固然简单,可王老师引人入胜的手势,神态,那种全身心的投入,却深深刻印在我们脑海中。 可他批评起学生来却也毫不留情,班上有几个数学不好的女生深深领教过海嗲的厉害。例如,他会不期然地一声断喝:某某某,你就不要坐在教室里了,还不如回家纺纱砌麻去;某某某,你还不加油,黄瓜打锣,去了一大节了,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海嗲也有恢谐轻松的时候,学校修建了一道漂亮的新围墙,他兴趣使然,遂作打油诗一首,且摇头晃脑,高声吟唱:曲折回廊新砌墙,青草坪内添风光,半白韶光我已过,如今努力学雷郎。 好一个“如今努力学雷郎”。 此际半个世纪已过,斯人已逝,可先生的诗句音犹在耳,先生的境界,高山仰止,难以忘怀。 (三) 在英语学习中,我有幸亲炙特级教师方龙伯先生的教诲。 想当初,我们经历了文革串联,上山下乡,招工返城,结婚生子等等,待高考恢复,学业大都早已丟到了爪哇岛,我仍然能考上大学英语专业,全凭当初在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 方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他像一个出色的魔术师,善于把教材中的句型单词变着花样,让我们反复练习,学以致用。当年学过的许多句型词汇我们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在课堂上,方老师始终贯穿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他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启发者和引领者。 在退休前夕,方老师凭借他精湛的教学技巧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在他90寿宴上,我用英文为他朗诵了赛缪尔的名篇《青春》,老人家眼睛里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我庆幸自己为恩师送上了一份快心遂意的礼物。 (四) 除了上述几位老师,还可例举很多过得硬,响当当的金牌老教师,如数学老师任基德,语文老师吴彬,王严思,化学老师袁家民,罗贤希等等,等等,个个身手不凡,各具特色,为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为母校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虽都只是瞬间的一朵浪花,然而他们精湛的教学,睿智的光芒,却照耀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附中人,而今而后依然灿烂! (五) 母校教师群星闪烁,其中最亮的那一颗,当数当年的教务主任余培忠了。 这是一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教育界老前辈,是我见过的最懂行最务实的教学领导。他深入课堂,与老师探讨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他深入学生,听取学生反馈,及时发现教师的问题和亮点,为获取更多一手资料,他甚至兼任高中一个班的历史和初中一个班的英语。 我因为和他女儿同班,多有机会去他家玩,常被他问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哪个老师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布置的作业是否有批改等等。 1980年,应省教育厅号召,他率先负责组织首届附中实验班,并起草办班方案。三年努力,第一届实验班大获成功,有数据为证:语数外三科采用省教科所有关试卷,语文阅读能力达到高二水平,数学比平行班成绩高出45分,英语高出初三毕业班平均成绩7.8分。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以后的实验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86年,70岁的余培忠主任终于夙愿达成,光荣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共产党。 余主任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后又考人北大历史专业研究生。有这等功底深厚学问扎实的教育家实干家率领着这一大群优秀教师致力教学,我等莘莘学子何其有幸! (六) 母校浓厚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滋养了我们的心灵,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在这里我们接受了六年正规严格的教育,我们聆听了一流教师的授课,如沐春雨,如坐春风,他们是启明的星,引路的灯,为我们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启无尽的求知欲望,为我们在今后认识和了解世界,成长进步的人生道路上初步摆脱局限和狭隘。总之, 母校的六年培养给了我们人生道路上做人做事的底气,受益终生。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但有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例如,蓝球队,排球队,射击队,体操队,航模队,歌舞队,管弦乐队,民乐队,摄影小组,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身心得以健康全面发展,快乐而充实。 周末是我们最惬意的日子,师大大操场晚上有雷打不动的露天电影,5分钱一张的门票,每到那天,我们会早早搬上凳子,在凉爽的晚风中开心等候。很多经典老片,就是那时候看的。如:《复活》、《静静的顿河》 、《三海旅行》、《流浪者》…… 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有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那份真诚和友爱。这种情谊过去是,现在,将来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和珍宝。 (七) 藏龙卧虎的附中,还有一位高人中的高人,那就是师大附中首届掌门人李迪光校长。 李校长于1955 —1966任职附中,时年35 —46岁。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献给了附中。而我们这批老三届则有幸面聆謦欬亲受老校长的教诲,耳濡目染感受他的智慧和才华。 李校长当时接手学校,可谓白手起家,励精图治,他高瞻远瞩,提出了今天看来仍然是至理名言的八字办学方针,即:校长治校,名师办学。 在李校长办学理念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省内外一大批名老教师纷纷聚集在母校这面旗帜下,除了上述几位外,还有刘梦贤,张家池,袁纪聪,黄忠籥等等,等等。 李校长像一根红线,把这一颗颗宝石串起,闪耀在这麓山脚下,湘江之畔的母校。曾有人评价李校长对附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学校组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师资队伍。他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向每一堂45分钟要质量;他呼吁,只只“蚂蚁”都要上树;他强调,学校的灵魂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他身先士卒,亲自担任高三政治课和数学课教学,有一年李校长猜正了一道高考数学题,一篇名为“李校长猜题记”的文章便被同学们津津乐道,传为佳话。在一次给我们作报告时,李校长风趣的提出,要争取过长江,过黄河,实在不行也要争取过马路,即考上湖南师大。 文革前附中的教学质量已名震三湘,当时省教委副主任陈白玉对李校长的工作作过下列评价:附中成为全省重点,李迪光同志有着光荣的創始之功。 李校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校长,还是一位被教育界公认的全才。对于他超常的判断力记忆力执行力,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之折服。李校长理科出身,却驰骋于文学艺术的疆场游刃有余。 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李校长被省教育厅抽调主持编辑《汉语辞源》,这是中央下达的任务,由四省共同编写完成。李校长是湖南组组长。该辞源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大规模汉语辞书,全书收词10万余条,其中很多词语需逐一考证,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知识是无法胜任的,李校长带领其团队,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任务。 他的英文水平也远在大学专业之上,家人回忆,他每天必读英文报刊杂志,读“红楼梦”英文版,至于外国朋友来访,则直接交流。 有一次,他听英语课,授课老师写错了一个单词,那是一个很偏的专业术语(冻土带tumdra)。课后李校长向其指正,令对方大为惊讶,感叹李校长身为一校之长,公事繁多,怎么还知道这么生僻的单词。 李校长并酷爱书法艺术,他的行书自成一体,流畅大气,他与书法家李立,周昭怡等过从甚密是多年老友。 李校长还善于吟诗作对,在他的遗作中,保留了一本专为逝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作的挽联集,他写的挽联对仗工整,平仄讲究,寥寥数语,豪气奔放,充分表达了他的情怀和境界。 由于历史原因,李校长曾多次蒙受不白之冤,几起几落,几进几出,但他初心不改无怨无悔,对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我们将永远缅怀感恩这位可敬的李校长,我们也永远缅怀感恩所有为母校教育默默付出立下汗马功劳的众多老前辈。 时光荏苒,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当年开垦的这片贫瘠之地已成为一片绿意盎然的沃土,当年种下的小树苗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母校的传承者们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并以更开阔的眼光更敏锐的思维更高效的步伐把母校建成了全国一流中学。 2024年全国第33届生物大赛,母校的成绩令人瞩目,15人参赛,夺得14枚金牌1枚银牌。外界评论:附中让我们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尘莫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成绩确实无人可及,无人可比,无与匹敌! 仰望星空,群星璀璨,最亮的那颗是母校;繁花似锦,百花争艳,最美的那朵是母校。 而今,将近耄耋之年的我们,无论我们多老,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母校,我们始终都在聆听母校的声音,关注母校的发展。永远记着青葱岁月里在母校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 最后,衷心的祝福献给养育我们成长的这片沃土! 祝福母校永远朝气蓬勃,繁荣昌盛! 湖南师大附中,66届高56班,朱盛娥 2024.11.19 作者简介: 朱盛娥,师大附中66届高56班学生。长沙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1992年,长沙市三八红旗手。 2010年,美国俄亥俄州劳伦学院客座教授。 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上一篇:谢锟:附中回忆 下一篇:没有了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开展2023-2024学年度科研成果评 湖南师大附中2024年教育教学成果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秋季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暑假 湖南师大附中2024年秋季教师招聘 湖南师大附中2024年秋季教师招聘 最新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