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九期)上,我校校长谢永红发表署名文章:《成民族复兴之大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40载坚守与超越》,现原文转载如下: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作者谢永红
探究教育之真,彰显人性之善,发现管理之美。
导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衔接不畅、跟进不力等问题,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附中”)多年来以“成民族复兴之大器”为己任,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大学附中等优势,积极开展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效果。
做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首先应该明确以下几个基本认识。
其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绝不只是高等院校的事情。近年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了基础学科国际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相比之下,高等院校普遍较“热”,基础教育阶段则相对较“冷”。“冷”的根本原因是定位不准,如很多人误认为中小学只能且只应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没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职责义务,也没有相应的能力水平。事实上,科研成果显示,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存在发展关键期,一般出现在12岁前后;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没有适时地施以适合的教育,就可能贻误学生发展最佳期,错失英才成长的可能性。所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重心下移、工作前移。
其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推进教育公平并不矛盾。近些年,教育公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讳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象,有的甚至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置于教育公平的对立面,仿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破坏了教育公平,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事实上,教育公平绝不是提供相同的教育,而应该是提供适合的教育;绝不是实施不加分别的教育,而应该是因材施教,实施因人而异的教育。因此,中小学校理所应当让优秀超常的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既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尊重,也是对学有所长并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最大公平。
其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不等同于开展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确属凤毛麟角,但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却不应该只盯着几个“尖子”,实施所谓“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些都是面向未来的现代人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青年学生必须涵养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开展的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尤其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探究习惯、科学素养,让相关课程设置成为“大众教育”的必修课,而不应该是所谓“精英教育”的专享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更应该立德为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能培养“应试狂魔”“刷题机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南师大附中就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当时,学校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等维度强化育人价值引领,明确提出“素质全面,个性优良,成民族复兴之大器,做人类进步之先锋”的育人目标。学校还用湖湘文化“天下为公、勤勉笃行、求仁履实、敢为人先”特色奠定学子的生命底色,将校训“公勤仁勇”确立为全校师生的行动共识,积极引导并督导学生做到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学校坚持30余年持续开设军营生活体验、农村生活体验、企业生活体验等实践课程,其中“蓝精灵”志愿者行动等还获得共青团中央点赞;学校还立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校本创新研究”,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确立了“以研究为先导”的共同价值观,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引领学生感受知识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方法运用,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研究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其学习效能和创新素养。
学校通过强化育人价值引领,确保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主动而生动的发展。据历年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示范性高中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和长沙市教育局发布的《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我校各项质量指标均处于全省全市领先地位。近四年里,学校先后有周子曦、罗启成等七名学生获评“新时代湖南好少年”或“新时代长沙好少年”。相关调研报告也显示,我校毕业生在高校表现出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力,具有基础特别扎实、素质特别全面、发展后劲特别足等显著特征。
制度既是一种约束力,也是一种指导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离不开规章制度的规范、引领和督导,因此学校必须建章立制,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南师大附中就设立了省内第一个中小学教科室,建立了整体教育改革、超常儿童培养等系列规章制度。2012年,学校受湖南省教育厅委托开展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成功构建起“一个制度四个体系”,即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系。其中“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从活动平台、学业指导、成长导师、实践基地、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与保障。2017年8月,学校出台《湖南师大附中研究型高中建设方案》,正式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确立为学校人才培养关键要素。2018年,学校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原为科技创新处),统筹校本部及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同时秉持“理念共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品牌共建”原则,建立起“三级四体”管理模型并制定系列规章制度,理顺了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的体制机制。
“三级”是指三级工作机构,即通过构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名师工作点”的三级工作网络,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的纲举目张。其中,校本部负责设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名师工作室,作为统筹校本部及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级工作机构;各集团成员校内设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名师工作站,组织相应学段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并开展学段间衔接培养的创新实践;校本部和集团成员校各学科都设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名师工作点,具体落实特定学段、特定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
“四体”是指集团内组建了四个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练协作体,包括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教练协作体,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练协作体,以主教练为核心的教练师徒协作体(我校奥赛、文体、艺术等拔尖人才培养团队均采用教练制,分别设主教练和教练),以学科总教练为核心的学科教练协作体。四个协作体有的侧重“线”的协作,有的侧重“块”的协作,有的侧重“面”的协作,有的侧重“点”的协作,较好地体现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体化特色。
在困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的诸多因素中,开辟学苗识别、选拔、培养通道是一个巨大障碍。要想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脱颖而出,必须打通壁垒,构建“小学中学衔接”和“中学大学对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共育机制。多年来,湖南师大附中充分利用示范性高中、集团化办学和大学附中的独特优势,以学科竞赛、体艺竞技、科创体验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新路径。
一是“向内挖潜”,立足校本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通过开发卓越课程,全面满足学生科创普修、人文精修、专长深修、竞赛专修等课程需求,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创设“三导四学”研究型课堂范式,要求教师通过引导、指导、督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构建以问题为载体、以自主研习和合作探究为主体的课堂样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化建设,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品质、思维、能力、人格的肥田沃土;通过搭建学达讲坛、科创体验室、红枫艺术团、体训俱乐部、白帆文学社等活动平台,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铺路搭桥。
二是“向下衔接”,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开展创新人才“前置培养”。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教育集团“三小”(小论文、小发明、小探究)评比、“攀登杯”系列活动、夏令营(冬令营)集中研修、科技节科创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前置培养,较好地解决了苗子甄别选拔与小初高衔接培养问题。
三是“向上对接”,配合高等院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升格培养”。学校携手湖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CAP),全面对接强基计划、领军计划、英才计划、卓越计划、攀登计划等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并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外交部专家、高校教授来校讲学,主动迈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
通过“向内挖潜”“向下衔接”和“向上对接”,湖南师大附中初步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收获良好的育人成效。2018年以来,我校学生获市级以上体艺、科创、研究性学习等奖项累计超4000人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多人次,入选丘成桐领军计划和湖南省英才计划以及学科奥赛国家代表队、国家集训队、省代表队人数连年居全省第一。截至2022年底,学生参加学科奥赛共获国际金牌35枚、银牌12枚、亚洲金牌12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是要改革传统育人方式。我国学校教育历史悠久,曾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在知识经济占主导的现代社会,传统育人方式也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主要是严重忽视学生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落实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公平要追求,因材施教的教育过程公平也要保障。在每所中小学校尤其是在示范性高中,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都客观存在,学校理应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确保有潜质的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走出“吃不饱”的状态,享有教育过程公平。
多年来,湖南师大附中致力于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构建了多元育人主体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全体学生成长成才的全人培养新机制。育人方式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完善多元的课程体系,让能走的孩子走得更稳、能跑的孩子跑得更快、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为此,学校在原有“两性四型”(“两性”指基础性、拓展性,“四型”指提高型、兴趣型、实践型、研究型)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构成的人本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为国家课程,侧重奠定学生文化基础;拓展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或拓展的课程,侧重组织学生社会参与;卓越课程是校本课程,侧重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主要包括学科奥赛、科创教育、先修衔接、艺体专长、人文精修、国际理解等课程门类,旨在为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满足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走上拔尖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之路。我校的卓越课程特色鲜明。以人文精修课程为例,学校先后开设了“古文字学”“诗词格律基础与楹联写作入门”“诗经导读”“论语导读”“史记精读”“唐诗精读”“金庸武侠小说研读”“媒介素养”等数十门课程,同时开发了生物、语文学科融合课程“植物恋上诗”,以及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融合课程“走进麓山”等。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需求,也夯实了学校“科学教育见长,人文素养厚重”的学科特色。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专业性较强,必须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领衔担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为此,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当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努力成长为研究型的卓越教师。
湖南师大附中于2015年提出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新追求,2017年启动研究型高中建设工程,2018年成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示范性高中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多年来坚持全力培养研究型教师。学校同时开展“示范性高中研究型教师的内涵、价值和培养途径研究”“新时代研究型高中师德师风建设校本研究”等省级重点课题研究,系统探究研究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价值和成长规律,构建起“修学教研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型。在此过程中,学校提出教师培养要注重四大融合:师德涵养和专业培训融合,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融合,教育意识和科研能力融合,提升智慧与增强情商融合;并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项目促进等路径举措,培养了大批富于情怀、勤于学习、长于实践、崇尚学术的研究型教师。
与此同时,学校还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练提出十大工作要求,其中包括学习研究专家学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学习研究国内外大学教材、大学先修课程,学习研究专业文献,学习研究生活生产中的科学现象,学习研究前沿科学问题,学习研究知名高校教授或科学家所探究的问题,学习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等。翔实具体的工作要求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和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