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仪仗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向禹之谟铜像敬献花篮。谢永红与黄月初整理花篮缎带。全体师生肃立,怀着崇敬之情向先烈敬拜。
副校长廖强诵读祭文,表达师生们对先烈的追思。
时维公元2025年,正值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今天,校园春和景明,惠风和畅,芳菲满园。全校师生,于清明前夕,满怀崇敬,齐聚禹之谟先生铜像前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以表对于先生哀思和追悼。
先生讳之谟,字稽亭,湘乡才俊,生于乱世,志存高远。幼入私塾,聪慧过人。弱冠之年投身军旅,甲午之战,曾任职江南转运津局德州分局,输送粮饷军械,然目睹湘军惨败,痛感清廷腐朽,毅然决然弃官远赴上海探寻实业救国之路。
先生投身实业,天赋与勤勉兼具。学成回到湖南,创立阜湘织布厂、湘利黔织布局,先于湘潭借江西会馆创业,后迁至长沙设工艺传习所,自研织巾器具,产品质优价廉,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景,先生心系家国,投身革命,并结识谭嗣同、唐才常。先生受维新思想熏陶,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参与自立军起义。后因起义失败,流亡日本,此间研习工艺,参与留日学生活动,后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开始转向激进革命。
归国后,先生以实业为掩护,积极投身革命。1905年,加入华兴会,旋即华兴会并入同盟会,先生任湖南分会会长,为革命大业全力奔走呼号。1906年,先生首倡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并发动万余学生,充分彰显革命力量,令清廷十分惶恐。同年,之谟先生因率湘乡驻省中学学生抗议清廷苛政,为民请愿,被捕入狱。
1907年1月5日,靖州东门外,阴霾密布,寒风似刀割面。之谟先生身着素袍,虽形容憔悴却身姿挺拔,步履沉稳,未露一丝惧色。他目光如炬,穿透层层阴霾,望向远方,像是在憧憬着革命胜利,又像是已经看到了革命胜利。老师们,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站在与当年之谟先生同一片土地上,回溯先生英勇就义当时的情景,我们的内心应当震颤不已。我们可以想象,又却难以想象,究竟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勇气,支撑着禹先生义无反顾的慷慨赴死,时年41岁。先生之壮举,如惊雷划破暗夜,唤醒着沉睡的民族。之谟先生虽然只是当时中华民族“保种图存”的一颗革命的星火,但是我们一定要铭记,正是因为总是有这种的星火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民族在浩荡的历史长卷中无数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总是能够披荆斩棘,化险为夷,且生生不息,长盛不衰。
先生虽逝,但其精神有如明灯,照亮我校百二十年办学之路。作为创始人,先生创办 “惟一学堂”,即我校前身,广纳学子,培育英才,开启湖湘教育崭新篇章,之谟先生是真正的大先生。正因先生播撒下教育革新与人才培育的种子,在其精神的长久引领下,我校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创新,发展素质教育,形成了金牌摇篮、教改先锋、办学典范、担当楷模四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自1991年至今,在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国际金牌36枚、银牌13枚、亚洲金牌13枚,获奖科类全、金牌总数多,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金牌摇篮”。学校教改成果丰硕,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新世纪以来,成为全国高中课程改革试点校、省课改示范校、首批现代教育实验校,稳步朝着研究型卓越中学的建设目标迈进。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被赞为 “办学典范”。不仅如此,学校勇担社会责任,成立教育集团,举办13所集团校,与省内外40余 所薄弱学校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获评“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
之谟先生临刑前曾高呼“为救中国而死,为救四万万同胞而死,继我志者自有人”。时至今日,请先生放心,当年套在先生脖子上夺取走您生命的残酷而冰冷的绳索,已经化作了这一所学校“公勤仁勇”的血脉基因永久的保存下来并且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有为的师生。值此双甲子校庆之际,吾辈师生当铭记先生遗志,传承先生精神,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培育更多栋梁,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先生之名,与时代同辉,与学校共荣。吾辈师生,定当永远感恩先生、敬仰先生、怀念先生。
之谟先生千古!
滕宇焜、杨丝宇、张泽峰、陈思邑、方向、邓雯轩六位同学朗诵《青春》,展现出青春的蓬勃力量。
随后,师生代表乘车前往岳麓山。绿叶掩映处,禹之谟烈士墓碑静立如昔。
同学们手持扫帚轻拂碑前尘埃,又将写满追思的素笺系于枝头。山风拂过,卡片轻摆,仿佛百年前的誓言仍在耳畔回响。青山间,革命精神已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岳麓山景区讲解员讲解禹之谟事迹。
全体师生肃立敬拜,依次献花。
在禹之谟烈士墓旁,还矗立着校友彭遂良、彭昭烈士墓。先驱禹公与校友双烈以相同革命热血铸就精神丰碑,成为永续传承的薪火。师生们以同样庄重的礼节致敬先烈。历史与当下在此共鸣,革命火种已化作青年心中不灭的信仰。
值此百廿校庆之际,祭奠活动更显深意。这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向未来的宣誓,“公勤仁勇”的血脉基因将激励着附中人踔厉奋发,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教育强国的华章。
供 稿:德育与学生发展处 团委 少先队
编 辑:文 婷
一 审:蔡 毅 谢小超 张冰洁
二 审:吴 卿
三 审:廖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