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票贵在路途遥远,
而不贵在终点站的华丽。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
你应该该拿其一去换一朵水仙花”。
学农,我们更好地亲近了自然,
一路拾起那些曾经被我们遗忘的时光。
仰望天空,每一朵云都是一首诗。
为自己的小世界开一扇小窗,
让外面大世界的美好投射进来,
让我们在一路奔跑时胸怀诗与远方。
昨日,《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不同年龄学生职业规划课怎么上?》,在最后章节设问:“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怎么上?究竟如何将学生引入职业环境,如何将遥远的职业目标与当下的学习过程连接?”并推介湖南师大附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很有趣”。原文节选如下:
湖南师大附中:职场实地体验
湖南师大附中建设了“大生涯资源圈”,坚持每日开设新闻收视课,由专职的教师收编、剪辑国内国际新闻,整合信息资源,于固定时间在全校范围内向全体学生播放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在 长沙、韶山、浏阳、醴陵、安化等地建立了近20个学生实践体验基地,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军营、农村、企业、社区生活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体验行业生活;充分开发家长、校友资源,分年级举办“预见未来 · 亲近专业”“预见未来 · 职场面对面”等专题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行业、职业、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前不久,山西朔州一名80后老师带着11名高三毕业生骑行1800公里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引得网友直呼“正能量,我怎么没有这样的老师”。其实,在湖南师大附中同样有这样一群教育人,一直探索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暑假里走进农村学农就是其中之一。
7月14日清早,湖南师大附中2018级“农村生活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动仪式在田径场隆重举行。校长谢永红、党委书记黄月初、副校长陈迪勋、纪检书记李春莲、校长助理苏建祥等校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后,学校行政班子成员、教师团队,带着1000余名准高二学生,分赴韶山、浏阳、衡山、耒阳、攸县等地,开展为期5天的农村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农中传承劳动精神。
正式出发前,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将校旗郑重授给年级组长陈淼君,这是一份信任与期待的传递。在实践中获知,在乡野中探索,每逢暑假,学农实践都会成为师大附中学生们的必修课程,而这项活动已坚持了24年。
前不久,谢永红接到一位同行的电话,当对方得知学校还在坚持学农时,惊讶不已之余充满了敬佩。“在教育功利化、升学应试率受追捧的社会背景下,湖南师大附中大胆地担安全风险,不改初心,不忘初心,不容易。”
这番话事实上也道出了学农面临的两难选择。采访中,谢永红也坦言,在当下随波逐流的浪潮中,学校独树一帜的做法也曾受到家长质疑:“学习的关键时期,不让学生去补课,去学农,浪费时间。”对此,他表示,农村也是一片广阔天地,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体验一种原生态的农村生活,还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农村现状,了解国情,培养他们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社会责任担当,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对于生长在城市,动动手指就可一键搞定生活所需的“00后”而言,田间地头的课堂,能否“圈粉”他们呢?孩子们有着他们的看法。
“有人说,人来到世界上面走一遭,就是追求灵魂的高贵经历,要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带走一个更高贵的灵魂,所以,我希望通过学农来提升灵魂,锻造品质,磨练人格,培养劳动精神。”在李彦周看来,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坚持不懈、夜以继日的努力,在所在领域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界。“当下,许多人缺乏劳动精神,希望通过炒房、炒股以期一攫千金。作为年轻一代,不能投机取巧,相反,应该将祖辈的劳动精神传承下去。一个民族一旦具备了这样的劳动精神,复兴之大业也将实现。”
湖南是教育大省,长沙是名校聚集地,学校竞争自然也激烈,但是,又是什么理由让湖南师大附中在两难的选择中,最终将学农作为学生每年暑假生活的“重头戏”呢?“板凳坐得十年冷,教育要看十年后。”这是谢永红和他的教育同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这句简单的话背后却是谢永红与他的同仁达成的高度共识。
“基础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我看来,这个基础除了有学业基础之外,还有品德基础、素质基础、能力基础,然而,这些基础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去培养,去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观察世界,用内心感受和感悟社会的变化。”作为一名将30多年青春奉献给教育的资深教育人,谢永红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表示,湖南师大附中一直以素质教育著称,学校追求和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也是为何这么多年来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学农实践的原动力。
上午10时,当从长沙来到位于韶山市的韶山学校时,湖南师大附中1807班学生李彦周难掩激动,因为在接下来的5天,他将与他的同学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业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走访农户,开展新农村调研系列实践活动。
这是李彦周首次来到农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农业生产。因为是“第一次”,他一下车就犯迷糊:摆在学校门口的农具几乎都不认识,来到宿舍,蚊帐更是不知如何挂……尽管尴尬不断,他对这次“学农”仍然充满期待。
学农点活动方案详尽,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段学习什么内容,都安排得十分细致。“经过多方讨论、反复修改后,最终才形成今年的农村生活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韶山学校学农点牵头老师李钊告诉记者,除了邀请农民当“老师”,每个点还配备了数名驻点教师,统筹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学农结束后,各个班级的小组成员分班展示调研成果。
在距离韶山学校数百公里外的耒阳学农基地,前往学农的数百名学生与当地的学生家庭结对后,便化身农夫,挽起裤腿后,一脚踩入鱼塘中,俯下身子捉鱼;田间地头,满是同学们忙碌的身影,采摘蔬果,体验农民丰收的喜悦……
田里插秧,泥地中捕鱼捞虾,果园里摘葡萄,菜地里摘豆角,河中扎筏渡水……暑假,是同学们成为“快乐农夫”、学习新技能的时间。炎炎夏日,他们走出教室,走进乡野,与广袤大地亲密接触,体验农村生活。看着一条条鱼自水中跳跃而起,坐着自己亲手扎的竹筏轻松渡河,尝着用劳动换来的家常菜,幻想着青色的秧苗可以收割的日子。
“快乐农夫”学习新技能
这些鲜活的农村景,劳动事是他们在书本中看不到的,在每一次的亲身体验中,他们用心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生活的不易。“虽不能手可摘星辰,但手可摘葡萄也甚安吾心”,对于1826班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乡野实践,更在实践中思考,“我望着碗里简单的饭菜,三菜一汤,滋味确实挺好,比起普通餐馆也不为过,一时哑然只能想到那句古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把课堂搬到田间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学农实践让学生走出书山题海,耽误学生学习。但在师大附中的学生们看来,暑期学农活动,是他们将课堂从教室移向田间的过程。
他们参观展览馆,了解农村发展历程及产业特色,学习农具变化的历史沿革,拓展土地流转、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知识。他们走进蓝鹰沙龙环保科普基地,了解沙龙村环境保护工程,学习造纸术,动手实践植物拓染。
走访调查,他们从沔江葡萄园那里了解到关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经营模式、收入效益等基本情况。从沿溪镇沙龙村了解到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以及技术引进、农业环保、发展方向等政府关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相关布局。
选课题,访农户,做调查,写报告,这段过程的学习不同于书本上的纯知识,是学生们亲身实践,批判思考,共同协作的成果。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苏启平来到沿溪中学,看望在此学农的附中师生,接受了学生的专题采访,高度肯定师大附中的素质教育。1826班学农第一小组的同学感悟道,“我们体验到了自己采摘的快乐,耕作的辛苦付出,了解了基层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相关知识,了解到祖国农民的现状,知道了农村发展的一些美中不足,作为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附中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4年暑期学农实践,湖南师大附中打开了学生认识农民生活的新窗口。当下社会,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学生不愿入基层的现象愈加严重。了解农村,爱上乡野,通过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也将更好地培养他们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社会责任担当。
■学生体验报告 真正理解了何为“皆辛苦”
小时候常常吟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彼时只觉朗朗上口却并未放在心上。也许只有“身受”之后才能“感同”。唯有亲身去体验“躬耕渔樵”才知生活的不易和柴米油盐的可贵。我校常常秉承素质教育优先的教育理念,暑假伊始,我们抛开补习班与作业,走进芬芳的田野,在浏阳沿溪完成五天的学农与研究性学习。
学农的经历是鲜亮、活泼,也是刻骨铭心的。来到基地后我们先学习如何扎稻草人,柔韧性极好的稻梗,黄黄的带有一丝丝清香。一圈一圈穿行于指间。在教练的指导下,不需多时,一个生动可爱的小人儿便登场了。同学们不禁喟叹农民的智慧,惊喜于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
夏日的阳光燥热,一点阴凉都无处可寻。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细细窄窄的田垄上,汗水顺着脸颊滑下,鞋上沾满了泥泞。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到了山坡的一片田地。在认真聆听了播种方法后,我们领来一把小铲子和一把玉米,开始了播种。在地上挖下一个约五厘米深的小坑,放上玉米,再浇上点水。操作起来很简单,但无数次一蹲一站却让我们十分难受。不一会儿,腿就像灌了铅似的,微微打着颤。我们扶着腰,看着种好玉米的地方,再想想平时碗里的玉米,竟“无语凝噎”。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何为“皆辛苦”,才真正领悟到学农活动的良苦用心。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都是一点一点从这艰苦奋斗中积累出来的。多少代农民洒下的汗水才换来了今天的丰衣足食。
7 月 14-18 日,湖南师大附中 1802、1803、1804 班同学们在衡山县店门镇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为期 5 天的 " 农村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湖南师大附中连续二十四年组织学生学农实践的精彩缩影。
实践活动中,湖南师大附中学子与衡山县岳云中学的学生们手拉手、心连心,结成爱心联盟,以一场青春之约,携手并进,齐奔梦想。
湖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把素质教育的课堂搬到了大自然之中。同学们下到田间地头,除草施肥,翻土插秧,捉鱼摸虾,真切体验农事之艰辛与壮美;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和生态养鸡场,现场感受现代科技之发达和农业产业之壮观;拾野柴,捡鸡蛋,开辟 " 快乐厨房 ",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锤炼;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登山比赛,在登顶一览众山小之余,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精神得到砥砺。
耕读之余,附中学子还心怀天下、情系社会,集中聆听了衡山县店门镇党委书记的社情报告,并分为若干课题小组,扎扎实实走村串户,认真开展社会调查,形成了展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 10 多篇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调研报告。在小组交流会上,赢得阵阵掌声。在总结点评会上,更是得到各级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场富有情怀的行程还教育于本质," 接农村之地气,奠大器之基础 "。湖南师大附中的这场素质教育之旅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所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子,有情怀,有格局,正奋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学农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走之前,老师对我们这样说过。的确,回望学农生活的5天,充实,自豪,艰辛,疲倦,百感交集。
到了学农基地的当天,脚第一次从摇晃的车厢中走下,踏上坚实的土地。我很清楚,这是不同于学校、不同于家里的另一个汲取知识的学堂,是人生难得能得到磨练的另一个舞台。面对眼前熟悉而陌生的景色,怀抱着对前景无限美好的憧憬,不顾两手中沉重的行李,挺起了胸膛,自豪地迈步向前。
对于我们来说,扁担、锄头这些常见的农具不曾陌生,却也从来没有机会亲自体验。因此,如初次体验上学的孩童一般,当大家接到学农的第一个挑战——插秧的时候,无法平抚的幸福、跃跃欲试的新鲜感便向我们袭来。施肥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娇生惯养的我们来说,坚持显得尤为困难。刚开始靠着一股兴奋劲儿往前冲,二三个来回之后,便疲惫不堪了。肩上的扁担不知为何变得异常承重,烈日当空,挥汗如雨,也无暇顾及。回到宿舍以后,疲倦地如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全身酸痛。这时,我第一次明白了作为农民的艰辛。
与其它任务相比,野炊也许是最轻松的一个环节。即使如此,野炊还是给我们上了最宝贵的一课。对我们而言,野炊当天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天,大家都把野炊当作野外烧烤一般痛快地接受和想象。然而,当我们以每十多人为一组来到分配到的不足6平方米的小地方时,大家便真正明白了一条真理:实践总比计划难。人手本来就比其他组要少,再加上炉灶出了问题,当周围的小组已经把汤料全部加完时,我们还迟迟生不了火。幸亏,论耐心和团结我们不曾输给其他组,一股股热气和浓烟扑面而来,汗水止不住滴落,但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一刻袖手旁观或者无所事事,大家总是想尽办法轮流补替必须的工作。所以,到了最后,我们不仅完成了预定内的任务,还多做出了几道菜。此次的收获不仅仅是野炊的经验和技巧,更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精神的升华。
艰苦的学农,在第5个下午正式拉下了帷幕。阳光依然那么灿烂,车窗外的景色飞快地变幻,心中隐隐有种无法言喻的惆怅。但我明白,5天来所挥洒的汗水,所汲取到的智慧结晶,会永远深深地烙印在心中。
每次谈及教育话题,我们总会有很多美好的构想和愿景。然而,现实中,教育也确确实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今年五月,《半月谈》报道了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学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搞宿舍卫生……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结果孩子只会学习,这显然是很糟糕的事。往深里思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错位呢?!教育应该让孩子成为更加健全的人,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在基本生活技能上存在缺陷的人。
此外,教育既应该传授知识,更应该启迪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仅从课本上就能得到,智慧却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得来。人类很多智慧,起源于劳动的过程中。比如,唐朝布袋和尚那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试想,如果古代人也有插秧机和收割机,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这么智慧的句子了。近距离看见,主动去了解,然后深刻地理解,这是一个智慧增长的过程。只有多看见,多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让教育为社会进步集聚力量。
这就决定着,教育离不开情怀和担当。否则,就会有违教育初衷,就会走偏到错误的境地,问题就会不断冒泡。让孩子体验劳动,近距离地观察社会并参与社会实践,应该成为学校鼓励和大力支持的一门课程。学校要做好相关组织工作,而不该让这种课程成为某位老师个人支持的行为。故而,我们要给湖南师大附中点赞。当然,从制度设计来看,有关部门也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去做好这项工作。现实是,更多学校为了避免出事,一刀切地叫停所有类似的实践活动。诚然,安全十分重要,但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才更符合教育的初衷。这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一起形成一个合力。要知道,今天,我们给孩子提供更科学的成长环境,明天孩子们就会还我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长沙晚报》文 峰)
THE END
来 源 / 学生发展处
文 案 / 舒文 文峰 沈颢 邓云
陈江鹭 谢宇旸 甘恬 周雨茜
编 辑 / 苏晓玲
审 核 / 陈迪勋 苏建祥 袁建光
你来,
附中会更好
官微:hnsdfz1905
官网://m.jinyunl.com
空·
关注官微、官网
了解附中
爱上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