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关注我们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的修订自2016年春正式启动以来,历时三年有余,其间几十人的编写团队反复研讨打磨,上百名专家、教师参与审稿,上千名学生参与试教。在修订工作开展之前,还有数年基于课题研究的准备,可谓十年磨一剑。教材修订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在广泛调研、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继承原实验教科书的优点,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成果,全面提升教材育人价值。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次教材修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将这一要求贯穿于整套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呈现的全过程,反映在教材的正文内容叙述、学生活动、课外阅读材料和课后练习之中。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共同追求,又体现了对个人品格的共同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在新教材中都着力落实,本文限于篇幅,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略作分析。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当今又应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教材融入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四点考虑。第一,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故事来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志向。例如,每个模块教材开篇都安排了“科学家访谈”,通过介绍袁隆平、施一公等我国杰出科学家的事例,以典型为榜样,让学生从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通过介绍我国在科技、经济、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反映我国正在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激发学生的强国豪情。例如,介绍我国科学家2017年取得的重点科技成就“克隆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率先研制出转基因抗虫棉,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发酵产业第一大国,塞罕坝生态恢复的奇迹,等等。同上一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相比,新教材中反映我国科学家和我国科技成就的内容明显增多。第三,通过介绍我国在环境、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通过阐明我国在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育学生的制度自信,进而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例如,在必修2开篇的“科学家访谈”中,袁隆平院士说:“杂交水稻是我国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社会主义协作的成就。它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协作、合力攻关取得的。”此语鲜明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再如,在有关苯丙酮尿症的习题中,增加了“我国政府针对苯丙酮尿症患儿制订的特殊奶粉补助项目”的情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有利于增强制度自信。总之,教材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既有榜样的感召,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有事实的述说,以引导理性的认同。新教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他内容也力求做到有机融入。例如:通过在实验探究指导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编造数据)、与同学合作等,来培育学生的诚信、友善品格;通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一课外阅读栏目,介绍相关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从业乐趣,来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通过介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禁毒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来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通过倡导关爱残疾人、艾滋病患者、遗传病患者等,培育学生友善、平等、公正的价值观;通过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食品、设计试管婴儿等进行科学理性的引导,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比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讲仁爱,尚和合,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和谐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古人倡导的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理念也是相通的。新教材通过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底蕴。以下略举几个例子。必修1教材第5章第2节在问题探讨中用优美的唐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引入生命系统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在“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思考·讨论”中,介绍我国先民创造“酶”字的背景。必修2教材在第2章“复习与提高”中,介绍了我国古人发现的“牝鸡司晨”现象,反映我国先民的智慧。选择性必修2中,将庄子的“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作为“人与环境”一章的章首页压图警句,使教材闪耀着中华智慧之光。(三)落实十九大精神,体现“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理念,对生物学教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新教材认真贯彻落实。
教材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打下基础。例如,结合关于糖类、蛋白质、遗传病、细胞癌变等知识内容,倡导健康生活。在《稳态与调节》教材中系统地介绍有关健康的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基。教材中既介绍必要的关于稳态、调节的基本知识,也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问题,并用于指导健康生活。例如,教材结合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内容,特别安排了关于“情绪”的内容,介绍了人的情绪变化与健康,警惕抑郁症,调节情绪,乐观生活。这些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懂得如何维护健康。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各册教材都有体现,但重点落在《生物与环境》教材中。这册教材的“科学家访谈”介绍了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相关理念,介绍了生态学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教材各章也都有相应的内容,既包括为学生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提升关键能力,也包括反映我国诸多自然群落的风貌,介绍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举措和成绩,比如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措施和东北虎豹种群保护的成绩,反映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认同建设“美丽中国”理念,提高参与的自觉性,提升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材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材具体的章节内容之中。生物学概念是建立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课程标准内容聚焦大概念,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聚焦生物学概念的建构。
第一,教材内容覆盖课程标准列出的全部生物学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同时考虑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将概念构成体系。第二,注重概念的深度理解。精选事实作为理解概念的支撑材料;在呈现事实材料后提出有深度的思考题,指向概念的建构;对于重要概念,教材力求清晰、准确地阐述概念的内涵。第三,注重概念的自主建构。将重要概念转化为章节中心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将中心问题分解为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以问题驱动概念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概念,这是新教材概念内容处理的基本思路。第四,教材中具体的生物学概念也与时俱进,适当更新。第五,教材的课后练习,从概念检测与拓展应用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形成,关注知识的迁移应用。教材每章后的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注重生命观念的理解和提炼,为分析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提供正确指引
生命观念既关系到对生命本质的深入理解,又关系到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意识,还关系到科学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和人生观。注重在概念基础上提炼生命观念,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关于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我们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生物学哲学和国际科学教育新进展有关认识,提出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系统观、信息观、生态观等。其中系统观、信息观和生态观是课程标准中未明确表述的。之所以将系统观、信息观和生态观纳入生命观念的范畴,理由是: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都是生命系统,生命系统不是其组分或局部结构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机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仅基于结构与功能观尚不能准确理解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上升到系统观;信息观对于深刻理解基因的本质、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具有关键作用,应该予以重视;生命系统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要深刻理解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应该上升到生态观。新教材在落实生命观念教育方面,不同模块各有侧重。每个模块都是以生物学思想观念为内容组织线索,发挥生命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统摄作用。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系统观(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同时,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体现在许多章节内容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人类对遗传信息的探索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了生命的信息观——基因的本质是遗传信息;进化与适应观重点落在必修2有关进化的内容中,在其他模块教材中也时有渗透;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显然主要反映了稳态与平衡观,稳态的调节自然离不开信息,因此,信息观蕴含其中;生态观是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核心观念,对于学生认同和确立生态文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新教材非常关注各条生命观念的融合,避免割裂地、片面地理解生命观念。例如,必修1教材既以系统观为主线,在具体内容中则较多体现结构与功能观,同时渗透进化与适应观:必修1在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时,就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正文总结细胞学说与进化论的内在一致性;第2章介绍细胞中的无机物(水)时以生命起源于海洋开篇,在第3章第1节介绍细胞膜的时候从生命起源的视角展开,在第3章第2节课后练习“拓展应用”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胞器与生物进化的关系,都在引导学生将系统观、进化与适应观关联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将生命观念有机融合。在继承原教材重视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思维训练等优点的基础上,新教材系统设计了“科学方法”栏目内容,增补、完善重要的科学方法,充实了“思维训练”的内容。增加的科学方法有“归纳法”“加法原理与减法原理”等。增加的思维训练有“运用证据与逻辑评价论点”“综合概括”“区别假设与预期”“质疑与理由”“验证假说,预测结果”“分析循环因果关系”“溯因推理”“辨别偷换概念”“评估论断的可信程度”“评估获取证据的难度”等。经过充实,全套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全面,包括证据的获取与甄别、数据的处理与解释、辨别假设、展开推理、评估论断等多个方面。
除了思维训练栏目,教材在文字叙述、学生活动设计等方面,也都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得教材中科学思维的训练显隐结合,潜移默化与总结提升相结合。这样,教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全面达成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思维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做”,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若干“探究·实践”活动,提高了探究实践活动的可行性。鉴于一线教师已经非常熟悉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本文不对科学探究作全面分析,仅从实践育人的角度举两例说明。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活动,都既有实验操作的指导或者探究方案设计的提示,也有具有思维力度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在教材的许多“探究·实践”中,都一再强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强调听取质询、进行答辩、反思,体现了在实践中建立科学态度的导向。有的“探究·实践”是探究性实验,教材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例如,必修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问题作出假设,再设计并完成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体验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考虑这个探究是本套教材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加上设计实验需要一些有关化学知识和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教材给出了参考案例供学生参考。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探究·实践”活动中,则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都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材料用具来开展探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有的“探究·实践”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特征,如对选择性必修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材则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程思维,设计最佳方案获得产品,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教材的正文、栏目、活动、课后练习等,都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与生物学有关的议题,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正文中设有“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探讨社会上与生物学有关的议题,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将生命观念用于指导实践。教材课后阅读安排有“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并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除了特定栏目,教材还通过多种方式,立体地、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担当能力和意识。例如,在必修2第6章第3节,安排了“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抗生素滥用可能造成的危害,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关注超级细菌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医药政策,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必修2最后一节的习题,从隔离、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在修高速公路或铁路时,如何权衡在地面铺设还是架设高架桥的方案。这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有关议题、决策,提升其责任担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但课程标准中所提炼的学科核心素养,决不等于本学科育人价值的全部。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教材在提升育人价值方面还有广阔空间。(一)从生物学哲学视角,让学生从生物学思想中受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启迪
生物学的育人价值,还表现在让学生领悟生物学思想,提升对自然界的认识,获得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启迪。例如:必修1第2章的章小结写道“阐明细胞和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观,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章引言写道“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本章小结中写道“基于对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细胞之间的分工合作、细胞凋亡对个体有积极意义的理解,类比阐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同合作与奉献”。(二)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精神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之一,它包括崇尚真知、尊重事实、严谨论证、辩证分析,以及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大胆尝试、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等。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是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讨论的必备品格,应属于包括生物学课程在内的所有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和育人价值。虽然课程标准在阐述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时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所涉及,但没有把它们提到应有的高度。教材注意发挥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在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有机融入,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以及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方面的启示。例如,教材结合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和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让学生“认同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的,伟大科学家的观点也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工作者既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善于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又要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科学的发展”。
实践创新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六大素养之一,虽然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中有所涉及,但教材将实践创新置于更高的位置。因为创新和实践不仅是能力范畴的,还是意识和精神范畴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教材通过安排持续时间较长、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实践活动,以及开放性强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不懈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教材中不少习题、思考题都引导学生去解决开放性问题,也是为了培养创新实践品格和能力。比如:选择性必修1中“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设计的“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就是这样一类活动的典型;在这一章设计的以下这道习题也是这一类习题的典型:“昙花一般夜间开花,受昼夜交替节律的影响。如果要让昙花白天开花,可尝试采取哪些措施?”新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衔接,关注跨学科概念。例如,教材中专门设有“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概念。例如,必修1第1章第1节介绍了原子论,第2章第2节介绍了比热容,第5章第4节介绍了光的特性。这些学科交叉的知识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生物学知识,也有助于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建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
新教材除加强与自然科学领域中相关学科的衔接外,还注重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在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因此,教材中也关注科学与人文的共通之处,注意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教材章首页格言警句的引入与诗句创作,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人文关怀,都体现促进人的发展是学科育人的本质追求。教材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上都充分考虑了学习心理,因此便于教学。(一)教材的组织方式追求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学习心理的统一
一是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教材章节以生物学学科思想、大概念来组织,便于学生将所学概念建构为概念网络。各模块教材都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大概念要求的基础上,对概念体系作梳理,以主线贯穿概念的关系,使概念成为体系。《分子与细胞》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构成有内在逻辑的整体。《遗传与进化》按照人类认识基因的历史为线索组织内容,将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要求组织成概念体系。《稳态与调节》以个体水平生命系统稳态及其维持为主线组织内容。《生物与环境》则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群体水平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动态变化及其调节为主线。《生物技术与工程》以生物工程的原理、应用及其社会影响为组织线索。各模块教材章节的标题,就是一个概念体系。二是对内容的把握以基础性为前提。教材在落实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时,注意基础性,以“高中阶段”“基础教育”为前提。教材正文内容所涉及生物学概念的范围,都以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依据。在具体概念的阐述时,也把握在高中学生可理解的程度上。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既不同于初中阶段到现象描述即止,也不同于大学生物学课程中详细介绍电子传递链的方式,而是简明扼要地介绍基本原理。三是具体章节内容的组织,也尽量便于学生学习。比如蛋白质、细胞膜等节,改变了传统教材先讲结构后讲功能的做法,从较好理解的“功能”入手,然后提出问题,逐步深入,揭秘结构。同时,教材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做“脚手架”,驱动概念建构。四是处理好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关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前科学概念。教材中每节开篇的“问题探讨”,很多就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来创设情境的。教材在内容的阐述时,经常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前科学概念来展开。例如,必修1在介绍细胞中的糖类时是这样导入的:“说到糖,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说出一连串糖的名字:绵白糖、砂糖、冰糖、葡萄糖等。其实,除了这些我们熟知的糖类,淀粉、纤维素等也属于糖类。这些糖类的分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淀粉、纤维素并不甜,为什么也属于糖类呢?”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题也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检测。例如,“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胀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胀袋现象的原因……”都是结合生活经验来检测生物学概念,促进概念的迁移和应用。五是处理好知识内容与学生活动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探究实践类和思考讨论类。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思考·讨论”活动,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驱动概念的建构。“思考·讨论”提供资料作为脚手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形成概念,发展素养。“探究·实践”需要动手操作,有的还需要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这一类活动,既提高探究能力,也建构概念、发展素养。六是处理好知识的现有结论与相关科学史的关系。生物科学史是培育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好材料,其中包括能还原知识形成过程的,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材在很多时候不惜版面,浓墨重彩地介绍科学史,如酶的发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促胰液素的发现等。《遗传与进化》也十分重视科学史内容,教材编排顺序基本按照遗传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沃森和克里克。这样安排,既展示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也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亲历了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在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可以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推理和解释,从而感悟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针对不同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处理好显性呈现和隐性呈现的关系,是教材呈现方式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显性呈现和隐性呈现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显性呈现明确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过于直白,忽略学生思维上逐步建构的过程,有时显得生硬;隐性呈现有利于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主建构、体验和感悟,但有时会过于隐晦,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效果不好。
本次教材修订,在学习目标、概念内涵、方法要领、思想观念提炼等方面注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学习目标部分,每节的“本节聚焦”,提示了本节的核心学习任务,聚焦于概念的学习,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主要知识目标,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及生命观念方面的目标采取隐性处理。关于重要概念的内涵,教材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以黑体字形式明确表述;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教材大多在相关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属于隐性处理,在适当位置有专门的提炼,以“科学方法”和“思维训练”专栏显性呈现;关于生命观念、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在相关正文或活动中多采取隐性处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在本章小结等处则以总结性文字作为点睛之笔,予以显性呈现。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标准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处理科学内容的严谨性、表述方式的通俗性和呈现方式的灵动性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也是教材呈现方式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教材对此作了深入探索,许多概念的定义比专著上的通俗,但又不失严谨;有的知识内容创新呈现形式,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采取以图代文的形式,既灵动活泼,又简明准确。为了便于教和学,区分主和次,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教材设计了各种栏目来呈现学习内容。教材各章首页、各节起始栏目“问题探讨”,都能起到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并且在情境设计方面更加注意真实情境、贯穿性问题情境的设计。教材主体内容分主副栏,主栏为主干学习内容,副栏为拓展性内容,功能区分清楚。教材主干内容又分别用黑体字、宋体字、楷体字来区分层次要求。其中黑体字是重要概念,需要达到理解、应用的要求。宋体字是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的内容,楷体字则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的内容。这样,教材正文主体内容要求层次有明确区分。教材中的副栏包括学科交叉、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批判性思维、想象空间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开阔视野。它们虽然属于拓展性内容,但对于开阔视野、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很有价值。例如,批判性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求异、发散思维,想象空间有助于学生展开科学想象。教材正文中讲述板块与活动板块灵活有序安排,学生活动主要归并为“思考·讨论”和“探究·实践”两个栏目。前者穿插在正文中,便于学生通过对事实性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建构概念、领悟方法等;后者相对独立,尽量不打断正文讲述的连贯性。每章、每节学习之后,都及时进行检测。检测题的设计,注意聚焦重要概念、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思维力度、指向核心素养。每章最后有“本章小结”,对本章内容从“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提炼。教材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多方面的启迪。这些课外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等。它们都各自成篇,不干扰正文内容,也不增加学习负担,因此,可以较好地反映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科学的历史和本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渗透人文精神,实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教材的文字表述力求简练、明快、通俗、生动,体现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优美节律和韵味,避免西式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章首页题图配诗,体现现代生物科学与中华民族独特人文底蕴的有机融合。教材在插图和版式上进行创新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体验。教材中的绘制图几乎都是原创。例如,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20页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在参考了数百份资料的基础上原创绘制。绘制初稿后请相关领域专家审阅把关,创作人员反复修改,才终于完成。又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页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也是精心绘制、以美学和学习心理学要求有序组合各部分,形成和谐的整体图。教材中的照片我们尽量优中选优,其中很多照片都来自直接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或团体。例如,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3页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照片、第76页抗虫棉的照片,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1—2页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的东北豹照片、第20页的大树杜鹃,都是我国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的。综上所述,普通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生物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易教利学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在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以及凸显中国特色等方面有显著提升。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编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华民族神韵的生物学教材,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赵占良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主编之一;谭永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生物编辑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 冰
微信编辑:秦文欣
监 制:余宏亮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1期。